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與推廣應用優(yōu)勢(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深松歌)
農機大全網(m.wgjtg.com)今天給各位分享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與推廣應用優(yōu)勢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深松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與推廣應用優(yōu)勢 ♂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與推廣應用優(yōu)勢黑土地 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條耕技術,作為東北保護性耕作新的技術模式,正展現出勃勃推廣應用生機,成為深受農民歡迎的玉米保護性耕作種植模式之一,發(fā)展勢頭方興未艾。
1.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的定位
條耕為少耕技術,與保護性耕作,同條共貫;條耕機與免耕播種機作業(yè)一前一后,相得益彰;條耕保護性耕作與傳統(tǒng)常規(guī)耕作方式對比在出苗、產量,實現超越;條耕技術,成為破解相當一部分農民對保護性耕作的擔擾與疑慮,有效招法,條耕技術,把政府的政策引領支持點與農民實際現狀的接受點,融合貫通;條耕技術,把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保護性耕作作業(yè)利益與保護滿足應用農戶的利益,巧妙結合。
這一技術終于找到了破解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的相關難題,從而有了與傳統(tǒng)常規(guī)耕作競爭博弈的先進、實用技術措施與有效利器,對大規(guī)模、長期、持續(xù)推廣保護性耕作,不但充滿了堅定不移的信心,并且有了先進、有效、實用的農機裝備,最終將在相當一部分地區(qū)取替復式旋耕起壟作業(yè)機,成為少耕的主要、核心耕整地機具。
2.條耕技術定義
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是指秋季或者春季進行覆蓋秸稈集行,使用專用條耕整地機對苗帶(待播種帶)表土進行少耕,即僅淺耕播種帶,再用免耕播種機播種的技術模式。
上年玉米收獲的同時將秸稈粉碎覆蓋在地表,秋季或春季采用秸稈集行機進行集行處理后露出基本潔凈的待播種帶,然后使用專用條耕機淺耕(旋耕)待播種帶,疏松表土,同時強制鎮(zhèn)壓,也可同時深松,春季直接免耕播種。
3.條耕技術模式優(yōu)勢
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是把先進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常規(guī)精耕細作緊密結合,適合東北現階段農業(yè)和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現狀,農民容易認知接受和愿意推廣應用的一種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同時,條耕模式已成為世界上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技術模式,并且近幾年屢創(chuàng)全球玉米產量最高記錄,凸顯出技術的先進優(yōu)勢。
?從各地推廣應用實踐情況分析看,條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體現出六方面的優(yōu)勢。
一是使用秸稈集行機對苗帶上覆蓋的秸稈進行集行處理,形成一個基本潔凈的待播種帶;使用條耕機對苗帶(待播種行)表土進行機械條耕、淺耕,疏松土壤,形成一個基本潔凈的播種帶,同時高強度強制鎮(zhèn)壓,失水少保墑好比。與此同時,打破了被機械反復碾壓后形成堅硬播種帶表面的土壤,破解了連續(xù)免耕播種使土壤緊實度增加,由于地硬出現漏播、覆土不嚴等難題,為提高播種質量、提高地溫、深施下肥、促進出苗、出苗整齊和苗期生長,改善、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是讓保護性耕作不僅是保黑土、節(jié)本,同時轉變成為穩(wěn)產、增產、創(chuàng)高產、增收益、解決秸稈還田問題,實現多贏效果的先進、實用種植模式。
三是最適甪的秸稈綜合利用處理方式,可秸稈全量覆蓋還田,成本低、效果好、可持續(xù)。
四是將待播種帶上的大部分秸稈歸集到休閑帶上,并且鎮(zhèn)壓壓實,在免耕播種時再掩埋一些土,降低春季大風把秸稈重新刮回播種帶上和人為焚燒秸稈的風險。
五是僅需中型馬力以上拖拉機配套作業(yè),讓農民手中現有的拖拉機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作業(yè)耗油少、效率高,單機行單班工作量就可達5公頃以上。
六是在低洼地、丘陵半山區(qū)等,通過苗帶條耕耕作,可散墑增溫,創(chuàng)造出潔凈高位種床,有利于玉米播種,讓低洼地、丘陵半山區(qū)也可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深松歌 ♂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深松歌作者:薛恩達
吉林省農安縣恩達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高級農技師
基于十幾年深松作業(yè)經驗,特別是2022年吉林省有的地方包括保護性耕作地塊,發(fā)生多年少有的嚴重的春、夏澇情況,對比分析,總結提出。
深松技術有多好,
恩達今天表一表。
抗旱防澇刮不倒,
提溫保水地力好。
深松深施產量高,
希望大家要記牢。
先說深松抗旱澇,
間隔深松是妙招。
深松降墑可提溫,
未動土下水藏牢。
深松帶下把水降,
實土帶下引苗墑。
旱了雨少防蒸發(fā),
雨水大了底下藏。
此法定能抗旱澇,
促進增產能做到。
再說深松能抗倒,
要想抗倒根得好。
根系下扎很重要,
土壤條件要創(chuàng)造。
虛實同存最關鍵,
虛土降墑又保水。
實土引墑促根苗,
土好促根根固土。
根好土牢抗風搖,
土壤適宜最重要。
囑咐大家要知道!
三說科學保肥效,
深投晚施很重要。
原始整地一炮轟,
播前肥料地里扔。
自然氣候不穩(wěn)定,
肥料老早起作用。
苗期丫子滿地長,
后期營養(yǎng)跟不上。
老早脫肥黃了腳,
穗高不抗大風晃。
倒桿吊棒丟產量,
農業(yè)收入沒保障。
如今有了好辦法,
合理施肥最妥當。
苗期深松加深施,
根系發(fā)達莖葉旺。
籽粒飽滿有產量,
時間延后三十天。
后期需肥有保障!
實現農業(yè)高科技,
效益就是助推器。
農業(yè)不能大道理,
難度太大不可取。
農業(yè)技術別復雜,
切實可行好管理。
農業(yè)技術別固化,
因地制宜才可以。
現代農業(yè)靠文化,
實踐總結最重要。
八字憲法早就有,
土肥水種條件好。
密保管工產量高,
檢驗真理靠實踐。
預祝大家早實現!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科技尖兵 ♂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科技尖兵連日來,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研究員、同時掛職遼寧省昌圖縣任科技副縣長解宏圖技術團隊指導下的昌圖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高標準基地傳來喜訊,多塊示范田創(chuàng)出在秸稈全覆蓋下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現玉米畝產超噸糧的優(yōu)異佳績,這也標志著保護性耕作不僅能夠保護土壤,也是能夠實現創(chuàng)玉米高產的技術措施,達到實現多贏的效果。
解宏圖十幾年前博士畢業(yè)后,就和團隊一直從事黑土地保護的課題研究工作。十余個春夏秋冬,他與課題團隊始終堅守在吉林省梨樹縣一個叫高家的小村,設立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發(fā)基地,從事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的研究,率先在我國創(chuàng)新研究出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攻破了免耕播種機卡脖子等技術難題,從而創(chuàng)立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也被稱為“梨樹模式”。從2020年開始,在東北地區(qū)廣袤的黑土地上,農業(yè)農村部、財政部決定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其中"梨樹模式"作為主要技術模式之一,正在東北四省區(qū)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成為破解秸稈還田難題,農民稱它為玉米耕種神奇的招法,政府投入巨資支持農民補貼普及應用的技術;特別是"梨樹模式"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2020年7月22日他在吉林省梨樹縣考察時指出“要認真總結和推廣好"梨樹模式"。
一、堅持不懈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
他作為國家隊農業(yè)科研機構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始終牢記黨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的要求,積極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信念,引領指導從事的農業(yè)科研試驗工作。
近十余年,解宏圖和課題組堅持把農業(yè)科研的主陣地放在田間地頭。
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雪,還是高溫寒冷,每年有近百余天,他和團隊同事們都始終蹲守在地處農村的試驗田里,做試驗、劃小區(qū)、采數據、搞科研,創(chuàng)造出農業(yè)生產實際急需、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技術團隊研究建立起適合東北玉米生產的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模式,促進了玉米耕作模式的革新。發(fā)表科研論文達80多篇,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項,參加制定出我國第一個玉米秸稈歸行全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地方標準。建立培育的保護性耕作科研試驗田,被確定為中國科學院保護性耕作研發(fā)基地,被譽為"中國北方春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源發(fā)地",為東北地區(qū)破解決秸稈田間焚燒和利用這個重大難題,保護好黑土地創(chuàng)造出可復制推廣的技術方案。
二、奮發(fā)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轉化方式
為了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服務應用于農業(yè)生產需要,解宏圖努力探索加快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的有效形式。積極參與創(chuàng)辦了“科研院所+基層農技推廣站+技術示范基地+農民合作社”的鏈條式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模式,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玉米主產區(qū)依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當地農業(yè)(農機)推廣部門建立一百個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基地,聚集各方力量,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直接到田間,有的農機合作社,例如昌圖縣盛泰農機合作社2022年推廣面積己突破兩萬畝,培育起一批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引領的先鋒隊,帶動了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在遼寧省的示范和東北區(qū)域的推廣應用。
三、堅定不移做扎根田間地頭的專家
多年來,圍繞保護黑土地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他始終堅持把科技培訓指導送到田間地頭。這幾年年在冬、春兩季農閑時節(jié),組織來自北京、遼寧和吉林省等地的農業(yè)、土壤、農機專家,組成保護性耕作技術巡回報告團,深入到遼寧省和東北其它三省區(qū)縣(市、區(qū)),巡回開展近十場技術報告講座,使農民、農技人員直接聽到了來自國家級院所與院校專家的報告,培訓農民等達數千人次。春、秋兩季農忙關鍵期,還組織帶領科技人員,深入到遼寧沈陽市、鐵嶺縣、昌圖縣、凌源市、朝陽縣、喀左縣、阜蒙縣和吉林、黑龍江省及內蒙古區(qū)的幾十個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走入近百個地塊,進行田間實地,查看苗情、測查地力、測算秸稈覆蓋量,面對面、田對田,現場指導,測定產量,發(fā)現問題,現場出方案解決,總結評估,為保護性耕作技術高質量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農機合作社社長曾自豪地說:"我們推廣的免耕技術,有中科院的大專家來田里親自指導,一百個放心"
四、滿臉熱情傳播農技知識信息
為了向農民等傳播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知識信息,在五年前他率先主持建立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群"、"遼寧省保護性耕作技術工作群"等多個微信公益技術交流群,并親自擔任“群主"。在微群上創(chuàng)辦了《網上科技大講堂》等技術傳播交流平臺,定期組織專家、合作社社長,圍繞保護性耕作進行技術講座和交流,并將每期講座制作成"美篇"形式,向農民合作社、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進行廣泛傳播。有的講座點擊收看人數突破近十萬人次。這一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的交流形式,得到專家的肯定、農民的歡迎。還與近百個農民合作社社長、家庭農場主建立了微信聯系,及時回答他們提出的農業(yè)技術疑難問題,并定期給他們發(fā)送農業(yè)有關新技術信息。這些農民高興地說:”我們有解博士這位專屬老師,遇什么難題都不怕"。同時,參加編寫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指導資料已達幾十萬字,拍攝了上百分鐘的技術錄像片。印發(fā)的數萬份資料,發(fā)送給東北四省區(qū)用戶,受到了農民和農技推廣人員的歡迎。農民曾贊譽說,"秸稈覆蓋種好地,我們離不開解博士"。
春華秋實。解宏圖團隊的科研成果,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保護性耕作技術,己在遼寧省推廣應用面積超過百萬畝,在東北四省區(qū)黃金玉米帶黑土地上推廣應用面積達千萬畝以上,使數百萬農戶受益,累計為農民節(jié)本增收達數億元。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科研成果,在2021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解宏圖還分別被農業(yè)農村部和遼寧省聘為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專家組成員,被吉林省梨樹縣政府授予保護性耕作模式推廣工作優(yōu)秀專家。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穩(wěn)產豐產八項操作要點 ♂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穩(wěn)產豐產八項操作要點(1)秸稈適量處理
把秸稈留在覆蓋在田間,是減輕風水蝕和保墑抗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人稱為是保護性耕作的魂,筆者曾比如秸稈是黑土地大熊貓的糧食,"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農業(yè)農村部要求保護性耕作技術總的原則是"多覆蓋丶少動土”。所以,保護性耕作關鍵核心的一環(huán),就是秸稈覆蓋還田;然而,壟距、地溫、播種質量、秸稈量大等問題的脅迫,直接影響關聯全量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質量、出苗和玉米產量,特別是像玉米壟距僅有60厘米上下的地方,秸稈量又大,給作業(yè)難度加大。怎么辦,有招法,因秸稈覆蓋數量,分四種處理方式:西部風沙干旱區(qū),玉米產量偏中小,秸稈全量不大,再加風吹、牛羊吃,可直接免耕播種,沒有任何問題;部分打包離田,打出百分之五十左右,可作飼料,一舉兩得;秸稈歸行,對待播種帶秸稈歸行,可春、秋歸行,最好秋歸,相對干旱年份,可免耕播種機前配置前置歸行機,邊播種邊歸行;對秸稈量大地塊,為使休閑行能夠容下秸稈和防止秸稈飄移,可用秸稈還田機先打碎,使秸稈體積變小,再歸行。致于秸稈碎混模式,農業(yè)農村部尚沒納入保護性耕作技術范圍,這里就不介紹了。
(2)采用條帶耕作
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在玉米主要產區(qū)、秸稈覆蓋還田數量比較大的地塊,可以指導采用玉米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未來條耕有望成為東北相當一部分地方的保護性耕作主要技術模式。理由是,前車之鑒。 據2017年全美調查統(tǒng)計,條耕技術已占全美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的40%左右,有的農場甚至超過50%。同時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充分顯示出創(chuàng)玉米高產的優(yōu)勢。 在美國、加拿大等條帶耕作機,已成為獨成產品體系成熟、系列、多功能、通用的保護性耕作不可或缺少耕耕作機具。二是保糧需要。 推廣保護性耕作,尤其是在中高田地塊,對比常規(guī)種植方式不但不應減產,還要在穩(wěn)產的基礎上,追求超越常規(guī)種植方式的產量。為此,在技術措施與機具生產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上,突出保護性耕作保土保水核心作用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并且要積極挖掘創(chuàng)建穩(wěn)產、增產的技術措施與作業(yè)機具,“懶漢種地法”,也少不了必要、針對性、問題導向性的“精耕細作”。多點示范實踐證明,同常規(guī)種植方式相比,保護性耕作采用條耕技術種植方式,完全可以超越常規(guī)種植方式,特別是不但使低洼地可以采用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并且產量優(yōu)勢明顯。無論從理論到實踐,條耕技術與機具是保護性耕作穩(wěn)產增產居首位、在相當一部分保護性耕作適宜推廣應用區(qū)域與地塊,將逐步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術措施。三是實際需求。保護性耕作條耕模式,是找到了保護性耕作與大多數農民能夠認可、接受,最為切合實際的結合點。如果推廣條耕模式,對東北適宜實施保護性耕地的區(qū)域和地塊來講,既堅持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核心“硬核”秸稈覆蓋,又達到了農民常規(guī)精耕細作的要求,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比較潔凈的待播種床,有利于提高播種質量、有利于提高地溫、有利于出苗生長、有利于大多數采用托管、代耕的農戶認可在這樣條件下進行播種。如果采用條耕,農民就可以采用保護性耕作;否則,有相當一部人就會拒絕采用保護性耕作,仍然要處理秸稈。找到兩方面這樣一個結合點,保護性耕作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常規(guī)精耕細作耕作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采用條耕技術模式,那樣接受的農民就多,保護性耕作推廣就會比較快,不然推廣的難度就比較大。
(3)免耕要降速度
要提高播種質量,除了按照技術要求作業(yè)外,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合理的播種作業(yè)速度。理論上,免耕播種機的作業(yè)速度可以達到8千米/小時以上,在實際作業(yè)中,有的機手為了圖快達到了8~10千米/小時,這樣作業(yè)質量的話,作業(yè)下種準確率呀,就很難保證。美國在一名農場主總結高產競賽一個經驗,就是在美國免耕播種機、精播機先進的情況下,也強調把播種速度一定要降下來。為了提高播種機播種子質量,一定要把播種機速度控制在5~6千米/小時。
(4)適當增加密度
決定玉米產量,尤其是創(chuàng)高產,關鍵在于群體優(yōu)勢,靠株數,一般常規(guī)種植一般的保苗株,都在5萬到5.5萬,保護性耕作的,最少的話應該保證6萬株以上。根據這一目標,按照種子發(fā)芽率來確定下種量,這是保證穩(wěn)產增產關鍵一環(huán)。
(5)二次噴藥除草
從實踐看,保護性耕作除草環(huán)節(jié)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有覆蓋的休閑行,草反而少了,不出了,僅有個別大草長出,反而可以適當減少除草劑用量。破所謂除草難,防草荒加重,關鍵在于噴施除草劑要把握好時機,成熟的經驗是,分苗前苗后兩次噴灑除草劑,保證足夠的封閉和滅草水量,苗前和苗后除草相結合是有效的方案;草甘磷不是唯一的除草劑選項,多種除草劑相結合;可以提前防控雜草;多種方式結合除草?,F階段還是使用地面行走噴藥機,比植保無人機把握大。
(6)病蟲害以防代治
不能等到病蟲害已經發(fā)生了再去應對,應注重提前預防,等有了再去打就來不及了。每年形成固定的一防或兩防制度,否則就會顧此失彼,最后很忙活一年,卻有可能把豐收的希望葬送了。一防預病蟲害,一定要預防為主,勤觀察,一旦發(fā)生及時預防控制。二講究細節(jié),科學用藥,比如,藥劑分兩次稀釋,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就使植保藥效大打折扣,草就打不住。
(7)增加苗期深松
從近幾年保護性耕作應用的實踐看,苗期深松這個環(huán)節(jié)很重要,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一個保護耕耕作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得到很多農戶的認可,成為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的一個重要的技術項目。通過深松不僅是打破犁底層的問題,它特別在苗的前期起到了散寒提溫作用,增加蓄水抗旱能力,減輕土壤水蝕,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下扎,后期還可以進行追肥,所以這是一項穩(wěn)產豐產的技術保障措施,應該重視起來,指導引領農戶去應用。
(8)應用化控技術(追施肥有實效)
在種植方式、植保田間管理等措施,都同樣的情況,玉米產量能不能創(chuàng)高產,是否采用了化控技術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而實行分次施肥,在苗肥來一次追肥,效果截然不同。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wgjtg.com/news/26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