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增產是如何奪取的② | 抓住要害 夯實根基
秋糧增產是如何奪取的② | 抓住要害 夯實根基
?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而抓糧工作千頭萬緒。如何抓好糧食生產,是各級農業(yè)農村部門的一道必答題。
牽牛要牽牛鼻,抓糧需抓要害。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把糧食生產的這兩個要害抓住了,才能從基礎上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今年,各地著力抓好種子和耕地,采取硬措施、拿出實辦法,持續(xù)激活糧食增產的“基因”,為糧食產量連續(xù)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夯實了根基。
糧安天下種為基,種子是如何保障糧食增產的?
農諺講:“好兒有好娘,好種多打糧”。好種子,夯實了農業(yè)生產的基礎,也繪就了糧食豐收的底色。
今年,黑龍江省在每個積溫帶都推薦適區(qū)優(yōu)良品種,如大豆由過去的注重“雙高”更加注重高產,推廣了“東農252”“黑農87”“東升17”等一批350斤以上的高產大豆品種,為“北大倉”糧食增產注入動力。安徽省則在全國首創(chuàng)制作并公開發(fā)布優(yōu)質專用水稻種植電子地圖,引導用糧主體實現“按圖索糧”,大力發(fā)展優(yōu)質專用糧食生產,今年全省落實優(yōu)質專用水稻占播種面積的63%。
每一年的糧食豐收,都離不開一批新優(yōu)品種的有力支撐。據國家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近20年,糧食作物單產累計增長約25%,年均增長達到1.2%左右。
良種的誕生,源自品種突破。以我國主要秋糧作物之一水稻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了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我國水稻育種瞄準高產目標,從半矮化品種到雜交稻再到超級稻,經歷三次“飛躍”,畝產由不足1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而一次次“高產再高產”的背后,品種突破是關鍵中的關鍵。
不僅如此,每一個突破性品種的育成,不光直接帶來產量、品質的提升,也將會對后續(xù)良種的選育產生“指數級”的“輻射效應”。
舉個例子。江西育成了我國應用時間最長、推廣面積最大、適應性最廣的不育系“珍汕97A”。我國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在報告中指出,據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tǒng)計,1982年至2003年,利用“珍汕97A”配制的組合就占到我國雜交稻總種植面積的47.59%,增產糧食1874.4億公斤,為農民增收1499.5億元。
除此之外,再來看玉米。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指出,“十二五”以來,全國審定玉米品種7915個,滿足了我國玉米生產不同階段的需要。2020年,我國玉米總產量為2.6億噸,單產6.3噸/公頃,分別是1963年的12.4倍和4.7倍。在這份驕傲的成績單背后,良種的貢獻功不可沒。
縱觀歷史,每一次育種的突破都帶來了糧食產量的跨越式提升?!班崋?58”“浚單20”“京科968”“登海605”等“千萬畝”級主導品種的育成和推廣,更有效支撐了我國玉米單產連年增高。這幾年,新品種的適宜機械化程度大幅增加,抗病性顯著增強,也為農業(yè)提質增效作出了重要貢獻。
每年糧食生產需要大量種子,如何保障穩(wěn)定、優(yōu)質的種源供應?
既然種子對糧食生產如此重要,穩(wěn)定、優(yōu)質的種源供應是如何保障的?
——種子基地。為保證農業(yè)用種安全,一直以來,我國大力推進國家現代種子基地建設,持續(xù)推進海南南繁、甘肅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種基地,全面提升了高質量種源生產和供應能力。
今年,為落實中央打好種業(yè)翻身仗的重要部署,加快提升種子基地建設水平,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制種大縣的支持力度,支持資金更是從10億元提高到20億元。
作為良種供應的“大本營”,近年來,我國制種基地建設規(guī)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提高基地減災抗災能力、單位面積產出能力顯著增強。
如今,制種大縣獎勵已推動基地成為集種子生產加工、科研選育、展示示范、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大平臺。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穩(wěn)定在98%以上,年產種子滿足了全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用種60%以上,其中玉米、雜交稻供種量分別占全國的85%和75%,為實現糧食生產“十七連豐”提供了有力支撐。
——監(jiān)管“利劍”。制種基地保障了供種源頭,另一方面,市場的監(jiān)管同樣重要。
為了不讓假種子、劣種子坑農害農、擾亂市場,同時針對品種多、同質化等現象,農業(yè)農村部部署開展了為期3年的種業(yè)監(jiān)管年活動和為期半年的保護種業(yè)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聚焦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重拳出擊、整治到底。
培育一顆好種子,離不開種業(yè)的原始創(chuàng)新。激發(fā)原始創(chuàng)新活力,實現種業(yè)振興,保護知識產權是關鍵一環(huán)和基礎前提。今年,為強化種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農業(yè)農村部將加快立法、加強司法、嚴格執(zhí)法、提高品種審定標準,開展登記品種清理、探索建立品種身份證等針對性舉措,從根本上對育種原始創(chuàng)新采取最大保護。
今年以來,農業(yè)農村部牽頭研究制定了種業(yè)振興行動方案,7月9日經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擬從資源保護、創(chuàng)新攻關、企業(yè)扶優(yōu)、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五個方面下功夫。行動的實施將為“中國種”的選育和發(fā)展打下一針強心劑,也將為這張農業(yè)“芯片”注入強大動能。
我國耕地面積在減少,為啥糧食還能年年豐收?
這些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同時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于是有人問:為何耕地減少了,糧食還能豐收?
其實,這個疑問在前不久國務院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yè)農村部副部長張?zhí)伊志徒o出了一個間接的回答。他指出,從目前各地實踐來看,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是彌補我國耕地數量不足的重要措施。“到2022年,如果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確定的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通過提升耕地質量新增加的產能,相當于在全國新增加了2.75億畝耕地?!?
一句話,是高標準農田為糧食豐收帶來了信心和底氣!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全國又將完成1億畝建設任務,年初各地已陸續(xù)開工,加快建設進度,努力讓今年的秋糧更多地種在高標準農田里,配合良種良技良機,保障穩(wěn)產高產。
高標準農田為何能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這是因為,它是按照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劃和國家標準實施的重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據農業(yè)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負責人介紹,相較于一般農田,高標準農田具有四個“高”的優(yōu)勢。
——農田質量高?!暗仄秸?、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這是廣大農民群眾對高標準農田的生動總結,形象地反映了它具有基礎設施完備、地塊規(guī)模適度、生產便利等特點。
——產出能力高。這是最根本、最顯著的特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張福鎖認為,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20%,為確保全國糧食產量連續(xù)多年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發(fā)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今年,濟南市槐蔭區(qū)通過項目建設,水稻單產由4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小麥單產由50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共增加糧食總產量60余萬公斤。高標準農田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作用顯而易見。
——抗災能力高。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由于設施條件大幅度改善,實現旱能澆、澇能排,穩(wěn)產高產,大災少減產、小災不減產、一般年景多增產。
江蘇省里下河地區(qū)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重點加強農田排澇降漬的設施建設。今年“煙花”強臺風暴雨期間,項目區(qū)所有排澇機泵全力運行,閘口全力排水,大部分地區(qū)降雨均即時排出,近1000萬畝在田作物受損甚微。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通過搭建灌區(qū)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供水智能化調度和自動化精準灌溉,顯著提升了水資源配置精準度,在今年遭遇60年不遇大旱的情況下,發(fā)揮了明顯的抗旱保灌減災作用,為穩(wěn)定糧食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資源利用效率高。高標準農田通過集中連片建設實現規(guī)?;洜I,有效提高了規(guī)模效益,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藥、節(jié)人工成效明顯,畝均節(jié)本增效約500元,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具有較好作用。
總而言之,高標準農田是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的農田,是耕地中的精品,是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的關鍵舉措,是落實藏糧于地戰(zhàn)略的現實最優(yōu)解。
面對嚴峻的耕地保護形勢,各地如何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障糧食豐收?
糧食豐收需要風調雨順,也離不開沃土良田。
對于多數農民來說,相較于天氣的變化多端、難以把握,固定的耕地更容易操控和使用。因此,他們把農業(yè)生產的重點放在耕地的保護和利用上,將耕地視為“命根子”。
正是得益于農民在土地上的精耕細作,我國才取得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了世界20%的人口”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然而,成績的背后是壓力。要清醒看到,我國耕地保護和利用正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給糧食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快速推進致使我國耕地資源數量日益緊缺,從近期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來看,全國耕地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減少了1.13億畝,耕地面積減少趨勢明顯。我國耕地的質量總體還不高,中下等質量的耕地占到70%左右,后備資源不足。部分區(qū)域耕地質量出現退化,特別是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退化等問題日漸突出。
確保糧食安全,保護耕地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边@一重要指示為當前耕地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所謂“長牙齒”的硬措施,首先要牢牢“咬住”耕地數量紅線不松口。今年,各地積極落實中央關于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確?!稗r地姓農”。浙江省出臺專門意見,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yōu)先用于糧食生產,明確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內每年至少種植一季糧食作物,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穩(wěn)定在300億斤、1500萬畝和120億斤以上。
守住耕地數量,關鍵要有“管”的機制。今年以來,全國一些省市借鑒河長制治理水環(huán)境的成功經驗,推出“田長制”保護耕地。山東省出臺意見,全面推行“田長制”,要求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日常管護機制,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積極性,做到“誰的地誰來管”,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確保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
“長牙齒”的硬措施還體現在,要牢牢“咬住”耕地的質量紅線。今年,一些地方狠抓耕地質量建設提升,為糧食增產保駕護航。
作為土壤酸化發(fā)生區(qū),湖北省組織實施退化耕地治理試點項目,集中推廣應用調酸控酸、培肥、降漬排毒等技術,建設退化耕地治理示范區(qū)10萬畝,保障了全省糧食產量。
作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的保護是一件大事。今年,內蒙古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116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50萬畝;遼寧在中央財政撥款1億元基礎上,省財政專門安排2億元用于黑土地保護,實施160萬畝黑土地保護項目。這些真招實措和真金白銀,為今年“東北糧倉”的豐收筑牢了基礎。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wgjtg.com/news/244923.html